急救知识全攻略:教你如何从容应对危机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预知是否会遇到突发的紧急情况。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能够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或者减轻伤者的痛苦。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全面介绍急救知识,帮助大家从容应对各种危机场景。
二、心肺复苏术(CPR)
1. 心肺复苏术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
当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时,血液循环也会停止,氧气无法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此时,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抢救,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可能会因为缺氧而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死亡。心肺复苏术(CPR)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维持心脏暂时跳动和血液循环的方法,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2. 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术的步骤
-
确认现场安全并确保施救者自身安全,避免被伤者或周围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伤害。
-
检查伤者是否失去意识。轻拍其肩膀并大声呼唤,若无反应,则表明伤者已经失去意识。
-
观察伤者是否有呼吸。将耳朵贴近伤者的口鼻,仔细倾听是否有呼吸声;同时,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如果没有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则需要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术。
-
将伤者平放在坚硬平坦的地面上,解开领口和腰带。施救者跪在伤者一侧,手掌根部置于伤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另一只手重叠于第一只手上,手指交叉相扣,确保双手掌根部紧贴伤者胸壁,双臂伸直,肩部垂直于双手,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和肩部力量,按压胸骨下陷深度为5-6厘米,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
-
进行人工呼吸。施救者捏住伤者的鼻子,深吸一口气后,用嘴完全覆盖伤者的口部,缓慢吹气,使伤者胸部明显隆起。每次吹气持续约1秒,每5次按压后进行一次人工呼吸,直至专业救援人员到达或伤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3. 注意事项
-
施救者在进行心肺复苏术时,应避免过度用力,以免造成肋骨骨折等损伤。
-
如果施救者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在没有确保现场安全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尝试心肺复苏术,以免延误其他有效的救治措施。
-
对于孕妇或体型肥胖者,按压位置可以稍微向上调整,但仍需确保按压深度达到要求。
三、止血与包扎
1. 止血的重要性
出血是许多意外事故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如果不及时止血,大量失血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学会正确止血方法对于急救至关重要。
2. 止血的方法
-
直接压迫止血法:这是最简单且常用的方法。施救者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其他柔软材料直接按压伤口,持续施加压力直到出血停止。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小面积出血的情况。
-
加压包扎止血法:在伤口上放置一层厚实的敷料或纱布,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紧紧包扎,增加局部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此方法适合较大面积的开放性伤口。
-
止血带止血法:当四肢大血管出血且其他方法无效时,可以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选择合适粗细的橡皮管、布条或三角巾作为止血带,并将其绑扎在出血部位上方(靠近心脏的一端),距离伤口5-10厘米处。绑扎时应松紧适度,既能有效止血又不影响血液循环。每隔40-50分钟放松止血带2-3分钟,避免肢体因长时间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
3. 注意事项
-
止血带仅适用于四肢大血管出血,且只能作为临时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送医处理。
-
在使用止血带时,要做好标记,注明使用时间,并定期检查肢体末梢血液循环状况。
-
对于头部、颈部或躯干的大面积出血,不建议使用止血带,以免加重病情。
四、创伤固定与搬运
1. 创伤固定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处理骨折、脱臼等创伤时,正确的固定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还能防止伤情恶化。错误的固定方式可能会加重损伤,影响后续治疗效果。
2. 常见创伤固定的技巧
-
夹板固定:对于四肢骨折患者,可以使用硬质夹板进行固定。夹板长度应超出骨折两端关节各一个关节,宽度应与肢体相匹配。将夹板放置在受伤部位两侧,用三角巾或绷带将其固定牢固。如果夹板不够长,可以在中间加垫软物后再固定,以保证固定效果。
-
颈托固定:颈椎损伤患者需要特别小心。在搬运过程中,应保持颈部处于中立位,避免任何扭转动作。可以使用专门设计的颈托或自制颈圈来固定颈部,确保颈部稳定。
-
脊柱板搬运:对于怀疑有脊柱损伤的患者,如车祸伤者或高处坠落伤者,应采用脊柱板进行搬运。将患者平躺在脊柱板上,用沙袋或其他重物固定四肢,防止在搬运过程中发生二次伤害。
3. 搬运注意事项
-
在搬运患者时,应尽量保持平稳,避免剧烈晃动或扭曲身体。如果有两人或多人协作搬运,应确保动作协调一致。
-
对于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搬运过程中要时刻观察其呼吸和面色变化,必要时可给予人工呼吸。
-
如果患者有开放性伤口,应在伤口表面覆盖无菌敷料后再进行搬运,防止伤口进一步污染。
五、烧伤急救
1. 烧伤的分类及严重程度
烧伤根据深度可分为一度烧伤、浅二度烧伤、深二度烧伤和三度烧伤。一度烧伤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但无水疱;浅二度烧伤除了红肿、疼痛外,还会出现明显的水疱;深二度烧伤则会破坏真皮层,表现为皮肤苍白或蜡黄色,疼痛感减弱;三度烧伤涉及全层皮肤损伤,皮肤呈焦痂状,感觉消失。
2. 不同深度烧伤的急救处理
-
一度烧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和抓挠。可以涂抹一些含有抗生素成分的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以预防感染。如果疼痛难忍,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适量的止痛药。
-
浅二度烧伤:除去衣物和饰物后,用冷自来水冲洗烧伤部位至少10-15分钟,以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疼痛和水肿。冲洗后,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干水分,避免用力擦拭,以免加重损伤。然后涂上烧伤膏或凡士林,再用无菌纱布包扎。如果烧伤面积较大或疼痛剧烈,应及时就医。
-
深二度烧伤:同样先用冷水冲洗,但冲洗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导致体温过低。冲洗后,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干水分,避免强行剥离水疱皮。如果水疱较大且未破裂,可以用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但要注意无菌操作。涂抹烧伤膏或凡士林,再用无菌纱布包扎。如果烧伤面积超过体表面积的10%,或伴有吸入性损伤、意识障碍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
三度烧伤:由于三度烧伤的皮肤已完全破坏,创面呈现焦痂状,感觉丧失。处理这类烧伤时,切勿自行撕掉焦痂,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应尽快用干净的纱布覆盖创面,防止感染,并立即送往医院进行专业的清创和植皮手术。
3. 预防烧伤的措施
-
家庭中应安装烟雾报警器和灭火器,并教会家人如何正确使用它们。
-
厨房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油锅起火或电器短路引发火灾。
-
教育儿童远离火源和热源,尤其是燃气热水器、取暖器等危险设备。
-
在户外活动时,尤其是在野外烧烤或篝火晚会期间,务必遵守相关规定,确保用火安全。
六、中毒急救
1. 中毒的常见途径
中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包括口服、吸入、皮肤接触和注射等。常见的中毒原因包括误服药物、农药、化学试剂等,以及吸入有毒气体或烟雾等。
2. 中毒急救的基本原则
-
立即脱离毒源:一旦发现有人中毒,首先要做的就是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避免继续暴露于有毒物质中。
-
保护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呼吸顺畅,必要时可给予人工呼吸。
-
保留毒物样本:如果可能的话,尽量收集患者呕吐物、剩余的食物或药物包装等,以便医生进行毒物分析,确定中毒类型并采取针对性的解毒措施。
-
避免催吐:除非专业人员指导,否则不应随意催吐,因为催吐可能导致患者误吸呕吐物,引发窒息或其他并发症。
-
按照说明书使用解毒剂:某些特定类型的中毒可以使用相应的解毒剂,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得擅自用药。
3. 常见毒物的急救处理
-
误服强酸或强碱:严禁催吐,也不要用清水冲洗口腔,以免加重腐蚀。应立即服用牛奶、鸡蛋清或食用植物油等弱碱性或弱酸性的物质,保护食道和胃黏膜。随后尽快就医。
-
误服药物:首先查看药品说明书或咨询药师,了解药物的性质和解毒方法。如果患者意识清醒且能吞咽,可给予活性炭吸附剂,然后催吐。如果患者已经昏迷或无法吞咽,则需要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
-
吸入有毒气体: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解开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呼吸困难,可进行人工呼吸或使用便携式氧气装置。对于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撤离现场,并让患者吸氧。
-
皮肤接触有毒物质: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并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受污染的皮肤至少15分钟,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七、溺水急救
1. 溺水的原因和症状
溺水通常发生在水中,由于体力不支、呛水等原因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溺水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面色青紫、呼吸急促或停止等症状。
2. 溺水急救的步骤
-
保持冷静:施救者首先要保持镇定,避免惊慌失措。这不仅有助于自己更好地应对紧急情况,也能给溺水者带来安全感。
-
迅速判断溺水者的状况:接近溺水者时,要观察其是否有意识和呼吸。如果溺水者意识清醒,可引导其漂浮在水面上,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溺水者已经昏迷或呼吸停止,则需要立即采取进一步的急救措施。
-
清除口鼻异物:如果溺水者面部朝上,施救者可以单腿跪地,另一条腿伸直,将溺水者腹部放在施救者膝盖上,使其头部低于躯干。然后用手掌根部连续拍击溺水者背部中部,以排出口鼻内的积水。如果溺水者面部朝下,则可将其翻转过来,使其背部靠在施救者大腿上,同样进行拍背处理。
-
实施心肺复苏术:如果溺水者呼吸停止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持续进行直到专业救援人员到达或溺水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3. 注意事项
-
施救者在施救过程中要确保自身安全,避免被溺水者拖入水中。
-
对于儿童或体重较轻者,施救者可采取侧卧姿势,将溺水者横抱在胸前,用一只手支撑溺水者的头部,另一只手托住溺水者的腰部,将其抱出水面。
-
如果溺水者有颈椎损伤,施救者在搬运过程中要特别小心,避免任何扭转动作。
八、总结
急救知识是一门实用而又充满挑战的技能。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急救技术,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应急处理能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更加从容不迫。希望本文所提供的急救知识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